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德清嫂 >>
文字:   打印

【光明日报】《德清嫂》为何有如此魅力
www.dqnews.com.cn 2014-05-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现代戏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4月19日,夜幕降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安静的小山村骤然热闹起来。吃过晚饭,村民们都匆匆往村大礼堂赶。两年前,大型现代戏越剧《德清嫂》基层首演就在这里举行。两年后,当该戏又要在这里登台时,村民们兴趣依旧,感动依旧。“这场戏我们实在太喜欢了,要多看几次才过瘾。”村民何丽华说。

  “每次看我都仍然非常感动,催人泪下,的确是一部好戏。”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主席季国平在《德清嫂》基层演出超百场座谈会上说:“观看《德清嫂》,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

  这部由德清县委宣传部和德清县文广新局共同打造的《德清嫂》,不仅在基层上演了104场,还走进了国家大剧院。2012年9月19日,文化部专门举行《德清嫂》赴京演出专家研讨会,在当年100多台进军演出的优秀剧目中,仅此一例。《德清嫂》被专家们誉为中国现代戏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德清嫂》讲了一个传奇故事:20年前主人翁德清嫂从洪水中救起了一位小女孩,把她平安送回父母怀抱,可是自己刚满3岁的女儿却在混乱中失散了。她苦苦寻找,不见踪影……德清嫂强忍心头伤痛,以慈母情怀,收养了父母双亡的天宝、燕子兄妹俩,待若亲生。

  《德清嫂》的总策划潘建明说,“德清嫂”的成功有其必然性,是时代的呼唤。近年来,该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开创老百姓出资设立“草根奖”奖励平民道德模范先例,先后设立草根奖项30余个,奖励全县平民道德模范超过100人。让群众成为道德建设的主角,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清现象”。

  剧本编剧、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包朝赞表示,他被德清大地上一个个活生生的道德榜样的情操震撼了。

  剧中人物原型封丽娟表示,戏里人物故事情节大多取自德清的民间爱心人士,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更感人了,但没有拔高之嫌。

  正因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德清人对本土榜样的追捧热情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艺术魅力在模式创新中绽放

  现代戏难编、难导、难演,用越剧来演现代题材更难。但短短两年的时间,《德清嫂》已在基层巡演了超百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

  《德清嫂》为何能如此成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评价:“这是一部呼唤真情,讴歌时代精神,对推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力作。”

  为了演好《德清嫂》,杭州越剧院实力派演员组成了“明星班”。“接地气”的剧本,让3位获得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的专业演员在排练时数度激动得难以继续演出。饰演德清嫂的谢群英对首次排练印象很深:“德清嫂是平易近人的普通百姓,却拥有世间最美的德行魅力,我边排练,边情不自禁地落泪。”

  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林华介绍,德清县委宣传部把戏交给杭州越剧院后,没有在边上当“观众”,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同台排练的大胆设想,即从县域内的4个民间越剧团中,选出人马组成“草根班”,跟随“明星班”学艺。

  “明星班”主要承担重要演出,而“草根班”主要承担在县内130多个村巡演。专家们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演出新机制,无疑是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创举。中国戏剧家协会会长薛若琳说:“我在编写现代中国戏剧史时,《德清嫂》一定会重重地落下一笔。”

  中国剧协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李春喜这样评价《德清嫂》:一部现实题材的戏剧能够巡演超过100场,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这也为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有益思考。

 

  一部好戏能影响一座城市

  《德清嫂》诞生以来,戏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在德清形成了一系列的“德清嫂现象”。

  剧中另一原型人物钱素春被评为浙江最美女性,开设了“德清嫂”帮忙热线,为许多需要调解的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德清,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新时期的“德清嫂”;“最美妻子”高燕萍13年对植物人丈夫悉心照料,不离不弃的那份夫妻深情,也是众人学习的“德清嫂”;将美丽青春留在了麻风病医院的潘美儿、归婵娟等护士们,她们同样无愧于“德清嫂”的称号。

  在德清,德清嫂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数已有万余人。同时,寻找“美丽德清嫂”、宣传“美丽德清嫂”、学做“美丽德清嫂”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文化部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戏剧理论家康式昭说,越剧《德清嫂》不断影响着德清人的生活,就拿“德清嫂”成为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来说,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赵方正)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