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六洞桥 “五龙”击水故事多
www.dqnews.com.cn 2017-04-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现在的六洞桥

摄于民国初期的六洞桥(时称大堰桥)老照片

清乾隆年间武康县五里方图

  站在莫干山炮台山上遥望,美丽的对河口水库犹如镶嵌在群山里的一面明镜或碧玉。如果站在筏头老街上向东望对河口水库,六洞桥就如长虹横卧在一片山水之间,成为对河口水库上游最精致的风景。晚清廪生、两浙盐业会长周庆云曾作《簰头即景》诗曰:“编竹为排叶一舟,一篙撑出似鱼游。解衣磅礴临溪坐,濯足真堪万里流。”

  谈起六洞桥,我县桥船文化研究学者朱惠勇近日专程到报社,展示了一张民国初期六洞桥的照片。他说:无论是从六洞桥的地理位置来说,还是从六洞桥的历史沿革来说,这座桥都称得上“德清地理文化的标志”。

  古今都是咽喉要道

  “三溪云桥塑武康”,一句话道出了原武康县“三溪”(英溪、阜溪、湘溪)的地位和古桥的众多。清乾隆年间武康县五里方图上有大堰桥标注。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列名定位的主要桥梁就有150余座,大堰桥赫然在列,说明该桥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朱惠勇说:六洞桥最初叫大堰桥,因桥旁有英红大堰而得名。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大堰桥,在县西三十里,跨大堰上故名。桥柱编竹为篰,篰中埋石为墩,上布竹桥,计九洞。”因桥上游有双溪(渔村)、合溪(佛堂)、盘溪〈勤劳)、阮公溪(东沈上游)、石扶梯水(上皋坞),这五条溪流的水汇集于此,水流湍急,洪水咆哮似五龙击水,夺路东下,汹涌澎湃。民国《武康县新志》稿:五路水汇聚到六洞桥。也就是后人号称的“五水进六洞桥”。

  正是因为诸水汇聚,尤其为春天、夏天的洪汛,气势壮观,洪水冲击桥墩,桥梁基础遭袭,桥柱屡圮,导致坍塌,里人经常修葺此桥。

  大堰桥屡建屡毁,里人仍以编竹为篰,中垒大石。民国时,为让洪水畅通,遂扩大桥洞空间,设六个桥洞,上架砧木为桥面,以利行人。由此,大堰桥更名为“六洞桥”。武康县首座木梁廊桥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大堰桥毁于洪水。民国初年,里人纷纷解囊捐资,建造三孔石墩木梁廊桥,船形桥墩,用块石叠砌,迎上游方向为锐角,下游方向为方形。桥面置廊屋九间,宽两米左右,人字状屋顶,用黑色瓦片覆盖。南北两岸桥台上设桥门。

  民国初年,英国商人伊文思在上海创办伊文思图书公司,同时在莫干山上建造别墅(编号230),设伊文思图书公司分销处。在莫干山期间,伊文思经常下山到筏头赏景采风,特意拍摄了当时的大堰桥实景,发表在海外媒体上。可惜当时桥梁北面的桥门尚未竣工。朱惠勇说:就目前相关资料可以证明,此桥是武康县建桥史上第一座木梁廊桥。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此桥两端群山环抱,树竹成林,溪水潺潺,空气湿润,桥中有深潭,鱼翔浅底,真可谓山乡优美的风景。不少里人上桥聚会、憩息,甚至经商售销山货,一时热闹非凡。当年盛暑时期,来自各国大批上莫干山避暑的游客,也每每坐着简易竹轿来此游泳,这里的避暑作乐之地也成为了莫干山旅游度假的著名景点。

  1949年前,此桥的长度一直保持在64米。1953年,省交通厅投资7.5万元修建六洞桥,于1955年建成。1959年10月洪汛桥毁。《德清县交通志》记载:1960年,德清县工业交通局与湖州汽车运输公司联合上报嘉兴专员公署,1966年7月批准重建。改为7孔桥,石台木梁桥。197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桥,单孔跨径46.5米,成为我县西部山区最长的公路桥。现在的六洞桥是2006年新建的。

  竹排出山场面壮观

  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六洞桥既是武康县竹排出山的汇聚区,又是进入莫干山的坐标之一。

  据说,抗战时有专家做过水平测量,筏头六洞桥与德清的乾元山顶是同一个水平面上,意思是筏头六洞桥与德清的乾元山海拔高度是一样的。因此,余英溪水在洪水来时,汹涌澎湃,一泻数十里。

  “当年放排的场面很壮观。”今年72岁的赵长根告诉记者:记得是1958年建设对河口水库前,自己曾跟随大人走亲戚,在六洞桥上亲眼目睹放排场面。堰坝大开,蓄满的溪水汹涌直泻,竹排随着溪水顺流直下。过堰坝时,头排像箭头一样冲去,如蛟龙入海,汹涌澎湃,隆隆作响,气势磅礴。这时候的头排撑篙手,如闹海的哪吒三太子,摆步横篙,稳立于排头,随着奔腾而下的竹排,左边一撑,右边一撑,稳稳地把握着竹排前进的方向,不至于使竹排撞滩打横。那威风凛凛的样子,绝不亚于古时跃马挺枪冲锋陷阵的将军。随着溪流,过浅滩,穿峡谷,从筏头的六洞桥直到余英溪的下游笠帽山,如长龙沿余英溪逶迤而下抵达武康,再运到苏州、上海等地。

  1958年7月1日,对河口水库开工建设,历时6年于1964年7月1日水库工程竣工。《德清县水利志》《对河口水库志》专门介绍了该水库的“排道”。“库区上游盛产毛竹。毛竹原以扎排水运为主。水库建成后,为不影响排运,故在大坝上游坡筑滑道,下游坡建滑槽……1963年1月始建,9月竣工。后因水库上游修建公路,同时过坝后的毛竹损伤严重,毛竹改由车运。故排道未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六洞桥上再也见不到壮观的放排场面了。六洞桥成为瓦窑岭至上皋坞,经英红大桥到东沈、勤劳诸村的便捷通道。

  今年83岁的退休教师王凤鸣一直居住在筏头老街上,他至今还记得童年时,每当夏天在门前溪岸边的大树底下乘凉。宁静的黑夜里,倚躺在竹榻上遥望莫干山灯火辉煌的夜景,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谈天说地的欢乐情景,好像历历在眼前,仍会为此神往。相信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王凤鸣老师童年的记忆一定会重新出现。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