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舞阳街道灯塔村的茭白田里,60多岁的老任已经忙活开了。尽管一只眼睛视力微弱,动作却非常熟练,一根根饱满翠绿的茭白被掐断,水珠顺着叶茎滚落,身边的筐子里,新采的茭白已装得满满当当。
“今年的茭白长势好,又是一个丰收年!”老任脸上满是笑意。这片仅三亩的口粮田,成了这个残疾人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在几年前,这样的日子对老任一家来说,想都不敢想。他视力残疾,妻子和女儿因健康状况,长期在家,生活几乎靠低保维系。
转机出现在2022年。德清县彩虹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当地茭白产业的特色优势,创新推出“社会工作者+专业大户+残疾群体”的赋能模式。没过多久,这批由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优质茭白苗成功落地,被分发到老任及其他19户家庭手中。
“我们整合了街道、茭白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基金会的资源,打造了以茭白为载体的助残共富路。”彩虹桥负责人郑国芳介绍,除了提供免费种苗,更关键的是技术扶持。通过专业社工牵线搭桥,街道的种植大户与残疾人家庭结成了技术帮扶对子,从育苗、田间管理到病虫害的防治,手把手传授经验。
让老任安心的是,街道人大代表帮助对接了企业食堂等稳定的销售渠道。“只管种好,销路不愁!”这句话让他吃了定心丸。如今,靠这三亩茭白田,每年就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专业社工们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和日常陪伴下,老任的妻子和女儿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一开始,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天天接送妻子和女儿去‘残疾人之家’上班,一遍遍教她们认路、坐公交。”说起她们的变化,老任的语气充满感激。现在,她们不仅能独立出门工作,每月也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自2022年实施以来,该项目已累计带动8个村的59户残疾人家庭,共163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增收200余万元,户均增收约3.4万元。
在德清,专业社工不仅点亮了残疾人家庭的共富路,也温暖了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德清县晨曦社会服务发展中心深耕“嵌入式居家养老”,把专业照护送到老人家中。
每天中午11点,余英坊示范点的专业社工都会准时叩开吉祥社区百岁独居老人尹先生的家门,送来热腾腾的营养餐。这项由“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提供的免费服务,面向孤寡、失能、低保等老人,每周5天送餐上门,并配套社交陪伴和日常照料。
在武康街道的示范中心,晨曦社工打造了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助餐、洗浴、保洁等“一站式”服务,服务范围覆盖8个社区,并依托“五社联动”机制,联合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力量,通过市民预约提供上门个性化服务。
“社会工作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突破的起点。”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城市化和老龄化加速,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等群众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
从2012年德清成立首家专业社工机构起,经过10余年发展,全县已成立23家专业社工机构,其中3家入选全国百强社工机构,累计培养4000余名持证社工,并探索出一批又一批基层治理新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社工的专业水平,德清县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实施覆盖社工成长全过程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通过聘请法律、医疗、养老等各行业专业人士授课,提升专业社工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助力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专家点评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吴结兵:
德清县以社会工作为纽带,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精准响应特殊群体需求的基层治理机制。其创新推出的“社会工作者+专业大户+残疾群体”赋能模式,依托地方产业优势,不仅提供生产资料与技术帮扶,更通过建立稳定产销链条,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转变。同时,“五社联动”机制下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现了资源下沉与服务精准化的治理逻辑。该实践深刻诠释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理念,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