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剪刀利落地裁开面料,随后在缝纫机上穿针走线。在新市镇老弄堂里的一间居民楼,柔和灯光映照下,张文英手上忙个不停,随着一粒粒纽扣缝制上去,一件真丝面料的新中式短袖也做好了,准备发给杭州一位顾客。
如今,这样的工作场景已经成为张文英的日常。“一些服装面料商找我做衣服,在他们的直播间展示用自家料子做的成衣,很多顾客就通过这种方式打听到我,联系我做衣服。”张文英打开微信,满屏都是顾客发来的各种定制需求。这些客户来自广州、深圳、云南、上海、苏州等全国各地。
在张文英的工作间,一面墙上挂着不同的服装面料和女装成衣,另一面墙边则放着两台缝纫机和一张裁剪桌,缝纫机上挂着厚厚一叠单子,这些单子就是顾客的订单信息。“这些顾客基本上只要提供想做的服装样式和身材尺寸,我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作为一个老裁缝,张文英的手上功夫炉火纯青。
张文英出生于1964年,是土生土长的新市人。出于对缝纫剪裁的兴趣,17岁的张文英跟随家中的一个阿嫂学习裁缝手艺。经过15天的短期培训后,张文英就开始自己摸索着做衣服。一开始主要给自己和亲友做,慢慢手艺越做越好,一传十十传百,周边街坊邻居都来找她做衣服。
22岁这一年,张文英在新市镇租赁起了店面,开了一家裁缝店。“那个时候来定做衣服的人很多,我带了两三个徒弟,还来不及做。”张文英回忆,最忙的时候,要从早上八点一直做到凌晨两三点,裁制的服装包括中山装、西装、喇叭裤等等。
如今一晃四十多年,随着客群和审美变化,张文英经手的服装面料从一开始的“的确良”、棉布到现在的香云纱、真丝,服装款式也从相对单一变得更加丰富多元。“现在做旗袍和新中式比较多,不过旗袍也多种多样。”张文英用一针一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每次顾客穿上我做的衣服,反馈说很喜欢,我就会很高兴。”张文英记得有个上海的顾客,寄来料子,一口气在她这里做了四十多件衣服。“我就是喜欢做,现在裁缝这种老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只要做得动,就会一直做。”张文英的面容祥和而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