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干净,住着也舒坦!白天和邻居们在‘邻聚里’听听戏、聊聊天、活动活动筋骨。”86岁的沈大爷,在金鹅山家园的“邻聚里”党群驿站里笑着说道。与沈大爷一样,许多居民在这里重拾了往日的热闹。
金鹅山家园是康乾街道的安置小区,也曾与同类小区一样,面临着治理的难点、痛点。村两委以创新破题:从“村办物业”入手,并成立物业公司党支部,构建“党支部+物业公司+网格员”三方联动治理体系。
“自己的物业自己管”
2022年,在康乾街道的牵头下,金鹅山村完成了1632套安置房的分房,村民们告别村庄,集体搬入了崭新的高楼。然而,从“村民”变“居民”,身份的转换并非拿到一串钥匙那么简单。
习惯了独门独院、房前屋后堆柴火的村民们,面对都是公共空间的高层小区,处处感到束手束脚。而外聘的商业化物业公司,带着标准化的流程来,沟通生硬,对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缺乏理解。
面对“水土不服”的管理困局,村两委班子意识到,照搬商品房的物业管理模式行不通。“安置小区的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没有跟着一起‘上楼’,得用自己人,办自己事。我们村自己搞物业!”
为办好自己的物业公司,金鹅山村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搭建主体架构,并由村两委成员交叉兼任公司管理层,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在拟定专业的物业章程后,经过反复讨论并在街道的支持下,金鹅山村自己的物业公司正式成立。
“熟人”解难题
这个“村办物业”从诞生起,就带着鲜明的标签:自家人管自家事。
“除了向外聘请专业经理和消防安全人员,在物业公司52名员工中,90%以上是金鹅山村的本村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金鹅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永明说道。保安、保洁、绿化……员工与村民朝夕相处,见面能热络地打招呼。这份浓厚的人情味,成了基层治理中最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管理难题在“熟人”面前便迎刃而解。
晾晒纠纷,曾是金鹅山家园住户们刚“上楼”时的痛点。例如,住在高层的董大爷习惯干完活后,将衣服一搓就直接晾出窗外,滴滴答答的积水让楼下住户头疼不已。物业在排查中发现,同组的老党员老姚和董大爷很聊得来,就邀请他一同上门调解。经过沟通,滴水问题再没有发生。
“我们在服务过程中还总结出了‘520’工作法,即5分钟抵达现场,20分钟内安排对接到位,目前邻里纠纷下降了70%,小区管理参与率提升了62%。”唐永明说。
从安居到乐居
村办物业解决的远不止硬件维修。它更像一个支点,撬动了更温暖的社区服务生态圈。
织牢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支撑点。金鹅山村将辖区划分为19个网格,每个网格由小组长、党员代表、网格员与热心居民组成,构建起“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的网络组织体系。通过“居民夜谈会”的形式,群众将社情民意反映给党员,由党员逐级上报至“家园共治委员会”,邀请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商讨各个小组提交的问题。
在家园共治委员会的推动下,几乎每幢楼后都建起了停车棚,方便住户就近停放电瓶车并充电,从源头杜绝了“电瓶车上楼”的安全难题。
同时,物业腾出空间,新建30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日均服务老年人300人次,又引入专业力量新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区里的党群服务驿站,“龙舞艺术团”在非遗传承人童宝松带领下,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农民画家潘建华的“水墨丹青课堂”翰墨飘香;本土作家沈建平的“四点半课堂”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这些依托“五老”资源打造的特色服务,正日益滋养着安置小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把服务交给知根知底的人,将集体收入反哺于民。”唐永明说,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老乡亲”成为“新管家”,让“上楼”的村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